(资料图)
非大神,只是一个普通人。所以只能从一个普通人的观点对这个问题简单的讨论一下。
扬科列维奇1966年写了一本书,名叫《论死亡》,你有兴趣的可以去拜读一下。
没有哲学与死亡,只有哲学关于死亡的思考。
首先死亡是一件不可知的事情。这是死亡的本质。没有人,没有任何人能够经历过死亡然后在给你答复。所以我们只有对于死亡的本质思考,以及对他人的死亡进行思考。换句话说我们思考死亡就是依托他人之死去进行的。
死亡不可知,一旦确认其存在就不可逆装,具有必然性以及绝对性。死亡决定了我们永远只拥有有限的生命。换句话说人的生命权本质上就是由生和死两者决定的。"死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摘自村上的挪威的森林。)或早或晚,你我都得去死。死亡的必然性和绝对性,导致了死亡蔑视一切,消融一切。地位,身份,财富等等在它面前变得一文不值。甚至死亡蔑视存在。也正因如此,才导致了虚无主义的大山永无逾越。(死亡是虚无主义最后的也是最为坚挺的高峰。)但特别的是,正是死亡使得我们的人生有限,生命价值的无意义又便的有了那么一点意义。——你我皆知生命有限,然后愿意用这有限的生命去做一些本质无意义无价值(死亡)的事情,那么不是反过来证明了存在意义和价值。虽然可能这也只是微不足道的意义和价值。扬科列维奇是用这样的一句话去形容的:“死赋予生于意义,却又否定这一意义。”
在来谈谈我们对于死亡的认知吧。死亡于我们是完全的不可知。而人对未知的事物都是抱有恐惧的。这也是我们对于死亡恐惧的由来。人人都畏死,但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死亡时间是一个不确定的事情。虽然一定会死,但时间不定,所以我们可以无视它依旧该吃吃该喝喝该睡睡。(死刑犯不再此列。)这也是我们绝大多数人对于死亡的态度,不去思考死亡的存在,也许明天以后,也行明年,也行五十年,也许.......
谈完了我们对于自己的死亡的态度。在谈谈我们对于他人的死亡。我们对于死亡的认知和思考都取源于此。他人这里要进行分类,普通陌生人,或者亲人。也可以这样称呼,他人之死,以及“你”之死。先说他人之死,新闻播报了某某路段发生事故,几死几伤。这就是一则新闻,毫无意义。我们对于他人的死是一种漠视态度。所以也就会有陌生人在跳楼者楼下喊话,干净跳啊,快跳啊。——他即不承担法律意义上的责任,死的人也不是他。但他看到这一情景又感到一丝恐惧(对死亡的恐惧),人一动不动,鲜血满地,脑浆都出来了。
再说“你”之死。身边人朋友死了,40岁,脑溢血,高血压,抽烟喝酒。这时候你可能会想着戒烟戒酒。这种情况下你可能会觉得死亡对于你来说说不那么遥远了。就是身边或者附近随时有可能会发生的事情。在比如,父母之死,你生物学上的屏障消失,某种意义上你真真正正的独自一人了。也许你会去想想父母,想想以前的事情,想想……
就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