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2月7日晚八点,沧海市。
14岁的丁仪结束了一天的学习任务,坐在电视前简陋的沙发上,观看起了春节联欢晚会。
(资料图片)
“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大家过年好!”主持人们带着妆容,热情地开始主持传统却又有点新花样的春晚。
丁仪却不以为然,把春晚的热闹当作背景,趴在茶几上开始写他的入团申请书。他脸上虽冷如寒霜,内心却春风荡漾,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他人生中第一个重大目标,如今,他离那崇高的理想只有一张A4纸的距离。
电视五彩的光线照射他的脸庞,在身后的月球照片上,投出一个巨影。
2037年7月21日,沧海市。
车笛鸣,热浪涌。
百无聊赖之时,丁仪收到了中国邮政的快递,厚重的盒子里装着中科大联手东都工业大学重村实验室开发的完全潜行设备NERvGear。
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他胸前佩着团徽,心中满是理想,戴上NERvGear,照着说明书,开始初始化操作,最后喊出“Link start”,进入完全潜行的状态。
中科大少年班的图标与文字迎面而来,运用区块链技术的录取通知书与送给家长和老师的数字藏品都在空中显现,缓缓落在完全潜行状态的丁仪手中,那虚拟的沉重感,直接通过NERvGear传到他的大脑。
他灵魂的摇光,现在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2039年5月4日,赤道,孤云阁人工岛。
丁仪打量着眼前的太空电梯,它如同火箭发射的轨迹弯曲向太空,如同一根大桥的铁索连接地球与宇宙。
这太空电梯,正是丁仪及其同学汪淼在大学里开发的项目之一,用太空电梯向太空发送物资大大降低了航天成本,使人人上太空成为可能。
他走近这根“铁索”,用仪器测试了碳纳米管的性能,将数据发送给同伴以供分析。
“这下我们太空军也可以正式组建了。”几位身着纯黑色军装的军官在远处边走边说道。
丁仪站起来,刚好与其中一人对视,他没记错的话,这人应该是经常上新闻的太空军少尉章北海。
北海注意到他,立马与他握手问好。“小伙子,没想到你这么年轻呀,真是年少有为,才18岁就能干出这么大的伟业,我们太空军将来的发展就要靠你们啦。”
丁仪答复道:“哪里先生,没有你们为祖国的安全保驾护航,哪有我们新青年的美好发展。”
几位军官都微笑道:“好,小伙子有干劲。看来,新时代要到了。”
几天后,中国空间站与太空电梯联合开展实验,新型天舟号货运飞船将尝试与空间站对接。
丁仪站在发射架前做最后的准备工作,正在调节电磁弹射的相关数据。
所谓发射架,在地表部分其实很简陋,就是在主“铁索”周围的几根滑轨,新型货运飞船就包在整流罩里被卡在滑轨中。而在地下,有巨大的聚能器将巨量的电能储存下来以供那一刹的发射。
准备工作已做好,离发射还有1小时的时间,丁仪乘车离开发射架,转登上天命号控制船,在远处观看着发射现场。
这新的发射方式已不同以往,“火箭”减了肥,只剩下整流罩,发射场也没了白雾缭绕,液体燃料只有天舟号的RCS推进剂,现场的视觉效果根本远不如传统火箭发射,但照样揪着丁仪的心。
“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发射!”随着指令员按下发射按钮,飞船在几秒内就飞速上升,消失在云雾当中。
试验成功。
2040年,刚过完19岁生日的丁仪站在世界最大组合式空间站——黄河站内,仰望着星空。来自过去的星光射入他的眼睛,天球的星座位置以肉眼察觉不到的速度在偏移,宇宙在膨胀,一切物体都在彼此远离。看到这般景象,他不禁感伤起来,人类是如此渺小,在浩瀚的宇宙中,如同蝼蚁般苟活。
汪淼走来,站在他身旁,轻声说道:“怎么,震惊世界的天才还有感伤的一面?”
丁仪揉了揉眼睛,笑着说道:“你可别挖苦我了,汪三水,没有你的碳纳米管批量生产技术,太空电梯可能还是3厘米长呢。”
“打住打住。你看,这才过了几年,我们这些弱不禁风的书呆子都能上太空,科技真是神奇的东西啊。”
“是啊。但科技总归是要由人来发明的,特别是我们青年人。”
2042年3月1日,月球夏湖基地。
“主任!主任!看窗外!”助手的号叫钻进丁仪的办公室。
“什么?”丁仪慌张地往外张望。
在地球与月球之间出现了第二个“太阳“,温暖的光照亮丁仪的脸庞,但它的光芒只向外显露了不到一秒,就熄灭了。这颗“太阳“就是星核。
近年来,托卡马克式核聚变研究已到尽头,丁仪主导的新式聚变展开帷幕,未来太空飞船的发展方向被确定为无工质辐射推进,但研究这种推进方式的超大功率核聚变实验室只能建在在太空,这些在四万公里的高空闪烁暗红色光芒的核聚变堆被称为星核,因为它们如同恒星的内核一般,发光发热。
多亏太空电梯的普及,今年初,10座星核在距地四万公里的轨道上建设完成。
每一次星核的爆炸就标志着一次惨重的失败,与人们普遍认为的不同,星核爆炸并不是聚变堆发生爆炸,只是反应器的外壳被核聚变产生的高温烧熔了,把聚变核心暴露出来。聚变核心像一个小太阳,地球上最耐高温的材料在它面前就像蜡一般熔化,所以只能用电磁场来约束它,但这种约束常常失效。
丁仪虽考虑过核聚变实验的危险,但他没想到会爆炸的这么快。
他叹了口气,对助手说到:“走,去收集数据。”
处理完首次爆炸后,丁仪的神经一直紧绷着,生怕再次发生爆炸。可惜核聚不作美,4月又有三座星核发生爆炸,好在有了上次的经验,这三次爆炸都没有人员伤亡,在爆炸中获得的数据也被充分分析,以防下次爆炸。所幸,剩下的星核顺利完成各项试验,使人类点亮了新的科技树——无工质辐射推进。
人类仍在发展,科技树还需接着点亮。
新的理论弦论不断完善,人类对这个世界的了解也不断加深,人类摇光翻译机和超弦计算机逐渐亮相。
借超弦计算机的强大算力,丁仪探测到了位于月球轨道的隐形飞行器,并带领团队尝试破解其屏蔽模块。
探测结果显示,该飞行器全长米,甲板长度182米,是类似于航母的战列舰。配备有6门430毫米口径轨道炮,6门270毫米口径轨道炮,10套近迫武器系统。飞行引擎为列昂诺夫反重力引擎。
丁仪乘飞船来到推测出的轨道位置,穿好宇航服,出仓开始目视观察。但那里什么都没有,连对光的折射反射都没有,只有星空。
耳机里传来助手的声音:“主任,破解完成。要现在显形吗?”
丁仪回答道:“开始吧。”接着,他继续盯着那个区域,用尽他眼睛里每个视杆细胞。
突然,一艘巨舰如同宇宙大爆炸般显现,长长的甲板下是巨型炮口,整个舰船如同剑齿鲨张开巨口想要吞噬一切。
丁仪顿时起了寒战,急忙回到飞船,说:“走吧,去征服它。”
丁仪对整个飞行器做了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了解到此飞行器是五万两千多年前上个文明纪元所建造的月光王座号,但前文明纪元被崩坏消灭,在月球轨道的月光王座得以保留。但月光王座号的主引擎既不是核动力驱动,也不是化学燃料取得,而是由一种暗能量——崩坏能驱动。
随着对崩坏能研究,丁仪追踪到月球背面,发现了崩坏能的起源……
2045年10月1日,月球背面,祖冲之环形山。
荒海,一望无际的灰,如同戈壁滩般的荒芜。
丁仪带着团队走向灰烬,用相同的破解手段解除了城市的屏障,找到了终焉之律者的坟墓……